公元前636年,晉文公回到晉國,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滅反對勢力,然後獎勵有功之臣,寬容有過失的舊臣,安撫百姓。
經過一系列的措施,晉國局勢逐漸安定,與此同時,晉文公也坐穩了君王之位。隨後,為了強國,晉文公進行了一番制度改革,使得晉國國力大幅度增強。
但是,要想稱霸中原,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證明自己。
比如春秋首霸齊桓公,就做出了一番大事,先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,再是做出救邢存衛,救援燕國等行為,然後通知諸侯會盟召陵。
特別是召陵之盟,壓制了北上的楚國,成為膾炙人口的故事,同時也成為中原稱霸的標誌。
晉文公想要稱霸諸侯,也需要像齊桓公一樣,做出一番轟動天下的大事。
結果,晉文公幹了兩件事豎立自己的國際形象,為成就霸主打了基礎,一是勤王立威,一是伐原立信。
自從周平王東遷後,王室衰弱,天子的統治受到威脅,需要臣子起兵勤王,這個帶頭的人便是霸主,比較幸運的是,晉文公剛剛即位,周襄王便遇到危機。
周惠王病逝時,作為太子的周惠王擔心兄弟王子帶搶奪王位,不僅秘不發喪,而且還向齊桓公求救,如此才順利登基為王。
但是王子帶不甘心失敗,數次引西戎兵攻打周王室,周襄王為了得到狄人的幫助,就娶了狄族女子隗氏為王后。
沒想到的是,隗後竟然與王子帶暗中勾結,把周襄王的外援都變成王子帶的。
周襄王發現了這件事,一怒之下廢黜隗後,結果王子帶聯手狄人攻陷了都城洛邑,堂堂周天子流落在外,無奈之下向諸侯們求援。
這時候,誰能幫助周襄王,誰就有尊王攘夷的口碑,當然,高報酬伴隨著高風險,必須要擊敗強大的狄人。
此時的晉文公剛剛即位,想派軍隊去撈一把政治口碑,卻又擔心國內發生動亂。
晉文公有顧慮,秦穆公卻沒有,他已經率兵駐紮在黃河邊,打算護送周襄王回京都。
但是,秦兵到周王室要經過晉國,必須得到晉文公的同意,否則就是無禮,這是地緣優勢所決定的。
如果秦穆公成功勤王,歷史可能就拐彎了,但是晉國沒有給秦穆公這個機會。
在大臣狐偃的建議下,晉文公兵分兩路,一路赴鄭迎接周襄王,一路攻擊王子帶,不到四個月,晉文公打敗了狄人,殺了王子帶和隗後。
《史記》記載:三月甲辰,晉乃發兵至陽樊,圍溫,入襄王於周。四月,殺王弟帶。周襄王賜晉河內陽樊之地。
被迎回都城的周襄王非常感動,姬姓很久都沒有這樣揚眉吐氣了,對晉國的崛起格外看重,畢竟同宗同姓,都是周武王的後人。
所以,周襄王把河內、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,這樣一來,晉文公不僅得到了好名聲,還把晉國疆域擴大到黃河以北。
周天子雖然賜予了晉文公大片土地,但是這裡的百姓卻不想做晉國人,所以,晉文公想要真正消化這片土地,就不得不使用武力,第一個對象就是原國。
晉文公攻打原國之前,就在軍中約定,如果三天攻不下來,則全軍班師回朝。就像比武,你只要頂住我三拳,我便放過你,畢竟原國在名義上已經屬於晉國。
結果,晉國軍隊攻打三天都沒有拿下原國,晉文公便下令撤軍,有大臣勸諫:原國快要支持不下了,眼看要被攻陷,再等會吧。
但是晉文公認為「誠信是立國之本」,為了原國而喪失底線划不來,於是班師回朝。因此,很多史料記載,晉文公雖然沒拿下原國,卻攻下了天下人心。
(參考文獻:《史記》)
晉文公坐穩位置後,幹了兩件事,成就春秋第二霸
公元前636年,晉文公回到晉國,在秦穆公的支持下消滅反對勢力,然後獎勵有功之臣,寬容有過失的舊臣,安撫百姓。
經過一系列的措施,晉國局勢逐漸安定,與此同時,晉文公也坐穩了君王之位。隨後,為了強國,晉文公進行了一番制度改革,使得晉國國力大幅度增強。
但是,要想稱霸中原,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事件向天下人證明自己。
比如春秋首霸齊桓公,就做出了一番大事,先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,再是做出救邢存衛,救援燕國等行為,然後通知諸侯會盟召陵。
特別是召陵之盟,壓制了北上的楚國,成為膾炙人口的故事,同時也成為中原稱霸的標誌。
晉文公想要稱霸諸侯,也需要像齊桓公一樣,做出一番轟動天下的大事。
結果,晉文公幹了兩件事豎立自己的國際形象,為成就霸主打了基礎,一是勤王立威,一是伐原立信。
自從周平王東遷後,王室衰弱,天子的統治受到威脅,需要臣子起兵勤王,這個帶頭的人便是霸主,比較幸運的是,晉文公剛剛即位,周襄王便遇到危機。
周惠王病逝時,作為太子的周惠王擔心兄弟王子帶搶奪王位,不僅秘不發喪,而且還向齊桓公求救,如此才順利登基為王。
但是王子帶不甘心失敗,數次引西戎兵攻打周王室,周襄王為了得到狄人的幫助,就娶了狄族女子隗氏為王后。
沒想到的是,隗後竟然與王子帶暗中勾結,把周襄王的外援都變成王子帶的。
周襄王發現了這件事,一怒之下廢黜隗後,結果王子帶聯手狄人攻陷了都城洛邑,堂堂周天子流落在外,無奈之下向諸侯們求援。
這時候,誰能幫助周襄王,誰就有尊王攘夷的口碑,當然,高報酬伴隨著高風險,必須要擊敗強大的狄人。
此時的晉文公剛剛即位,想派軍隊去撈一把政治口碑,卻又擔心國內發生動亂。
晉文公有顧慮,秦穆公卻沒有,他已經率兵駐紮在黃河邊,打算護送周襄王回京都。
但是,秦兵到周王室要經過晉國,必須得到晉文公的同意,否則就是無禮,這是地緣優勢所決定的。
如果秦穆公成功勤王,歷史可能就拐彎了,但是晉國沒有給秦穆公這個機會。
在大臣狐偃的建議下,晉文公兵分兩路,一路赴鄭迎接周襄王,一路攻擊王子帶,不到四個月,晉文公打敗了狄人,殺了王子帶和隗後。
《史記》記載:三月甲辰,晉乃發兵至陽樊,圍溫,入襄王於周。四月,殺王弟帶。周襄王賜晉河內陽樊之地。
被迎回都城的周襄王非常感動,姬姓很久都沒有這樣揚眉吐氣了,對晉國的崛起格外看重,畢竟同宗同姓,都是周武王的後人。
所以,周襄王把河內、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,這樣一來,晉文公不僅得到了好名聲,還把晉國疆域擴大到黃河以北。
周天子雖然賜予了晉文公大片土地,但是這裡的百姓卻不想做晉國人,所以,晉文公想要真正消化這片土地,就不得不使用武力,第一個對象就是原國。
晉文公攻打原國之前,就在軍中約定,如果三天攻不下來,則全軍班師回朝。就像比武,你只要頂住我三拳,我便放過你,畢竟原國在名義上已經屬於晉國。
結果,晉國軍隊攻打三天都沒有拿下原國,晉文公便下令撤軍,有大臣勸諫:原國快要支持不下了,眼看要被攻陷,再等會吧。
但是晉文公認為「誠信是立國之本」,為了原國而喪失底線划不來,於是班師回朝。因此,很多史料記載,晉文公雖然沒拿下原國,卻攻下了天下人心。
(參考文獻:《史記》)